解码广东“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密码 GDP突破14万亿
时代浪潮奔涌,五年一瞬足以擘画新篇。"十四五"期间,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走在前列"的担当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制造业当家根基筑牢,创新动能加速迸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为"十五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成色: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跨越
一条稳健上扬的经济曲线,勾勒出广东五年砥砺奋进的轨迹: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12万亿、13万亿和14万亿元台阶,2025年预计增长5%左右,占全国总量保持在10%左右,"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
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底气十足。全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每10部智能手机就有4部产自广东,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撑起全省四成GDP,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从7个增至9个。在某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每53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每道工序不超过1分钟,"广东智造"速度令人惊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2024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领跑全国。以"七剑客"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强势崛起,从智慧大脑到灵巧双手,从重载搬运到自主换电,新质生产力加速进化。
开放型经济能级持续提升。5年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7万亿元,内需支撑更加有力;进出口总额首次跨越9万亿元大关,连续39年领跑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超40%,占全国三分之一。每分钟处理2000个国际包裹、网络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正以"超级速度"构筑全球资源"引力场"。
高质量发展更体现在民生与生态的全面提升。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35万亿元,连续34年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91%,超越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5%以上,广州海珠湿地公园萤火虫重现,成为绿色发展最诗意的见证。
战略纵深: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发展"的格局
14分钟高铁深港直达,20秒横琴口岸高效通关,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五年砥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轮廓愈发清晰。
"硬联通"跨越天堑。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与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共同构成"黄金内湾"交通闭环,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打通"大动脉"。"软联通"打破壁垒。粤港澳携手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成为三地融合的生动缩影。在前海,香港建筑师可直接承接项目;在河套,科研设备、数据可跨境便捷使用,曾经的"制度隔阂"正被逐一打破。
创新集群引领全球。"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带动效应显现。在深圳先行示范区引领下,广东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获得先行先试优势,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湾区动能辐射全域。广东着眼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核一带一区"格局更加清晰:珠三角核心区创新引领能力增强,广深"双城联动"效应放大;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海上风电等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优势彰显。"百千万工程"作为重要抓手,推动清远山野间5G基站助农品直供湾区,湛江东海岛巴斯夫基地与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效协同,绘就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实景画"。
工程布局:从"基础设施"到"系统重构"的跨越
9月28日,狮子洋通道主桥索塔建设高度突破200米,为明年封顶奠定基础。一项项超级工程,正在改写广东经济地理格局。
"十四五"期间,广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集群等十大领域重大项目工程包,总投资达5万亿元左右。交通网络日新月异:赣深高铁通车实现"市市通高铁",深中通道日均车流超8.64万车次,全长258公里的大湾区最长城际铁路贯通,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获批开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崛起。
"国之重器"持续落子。散裂中子源二期、冷泉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硬支撑。"数字广东"底座夯实,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规模全国领先,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向20%目标迈进。
从跨海大桥到云上平台,从高铁网络到智造集群,这些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构筑起经济循环的"钢筋铁骨",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座"。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的历史节点,广东正以拉满的"进度条"和奋进姿态,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综合自金羊网、21经济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