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五大支柱锚定核心重点
导读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十五五”规划建议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规划,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其核心内容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金融强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五大支柱,旨在通过系统性部署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IMI财经观察”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01
支柱一:夯实根基——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朱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出,经过“十四五”时期发展,我国科技实现长足进步,当前已有多个领域在国际上与美国并跑,且呈现超越趋势。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已具备深度探索的算法与软件模型,拥有搭载华为及国内自主芯片的服务器,未来在“AI+”领域可处于前列。美国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底座规模,我国则走“AI+”路径,侧重垂直应用,且在“AI+”层面更强调推理、后训练及小模型、低成本,从这一维度看,我国“AI+”部分领域已超越美国。未来五年,我国“AI+”可进一步发力,通过丰富深化“AI+”应用场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标,因此未来五年人工智能领域将是一场重要博弈,我国具备显著优势。
关于“十五五”规划建议就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作出的部署,“IMI财经观察”特约评论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十五五”时期,中国必须更加坚定地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02
支柱二:激发活力——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
《建议》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际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更多地放在国内,通过建设一个强大、可靠、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来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经济的韧性和自主性,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
就实施内需提升战略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扩消费。但是,促进消费不是依赖短期刺激,而是需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消费场景创新以及供给瓶颈破除来实现。我国在“十五五”期间,一是要围绕周期性消费不足的问题制定消费刺激政策;二是要通过社会建设、民生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而提高消费率。同时,还需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拓展,加大统筹力度,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通过消费场景创新和服务供给瓶颈破除等,释放医疗、养老、精神文化等领域的需求潜力。
03
支柱三:指明方向——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建议》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消费、投资、贸易、区域、环保、监管等政策作用,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健全预期管理机制,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也将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型,从侧重需求侧管理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系统协同的现代化治理框架,主要体现在拓展政策空间、创新治理工具、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方面。
第一,拓展政策空间,从依赖传统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到深度挖掘经济内生潜力。首先是盘活规模巨大的存量资产。通过激活存量,可在不显著增加宏观杠杆率的前提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是政策资源将更加精准地引导至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财政、金融等支持将优先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第二,创新治理工具,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政府的“有为”将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体现。宏观调控的重点将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修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策制定与实施将建立更为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评估政策效果,有效稳定市场信心。
第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其一,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协同评估范围,确保各项政策在追求其特定社会目标的同时,能够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避免产生非预期的负面效应。其二,通过建立对存量政策的常态化评估与调整机制,确保整体政策体系的动态优化与与时俱进。
04
支柱四:赋能金融——加强金融强国建设,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
《建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等。
关于“十五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基础条件和前景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表示,“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被赋予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其改革核心在于构建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围绕“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的具体路径,吴晓求提出,首要任务是“重构市场生态链”,推动从过去偏重融资功能,转向以“激励创新”和“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新生态。这要求健全法治基础,大幅提升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从以行政处罚为主转向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并重的追责体系。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提出,“十五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要实现“三个锚定”:最基本的是锚定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解决好为创新融资的问题。其次要锚定为居民财富和全社会财富增长服务,这也顺应了当前资本市场从单一融资功能转向投融资并重的要求。第三,要锚定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要看到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价格、信息的发散地,最能够代表信心和预期。这三个锚定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撑,如何将资本市场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十五五”期间要不断探索建立架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05
支柱五:开阔格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建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认为,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十五五”时期的高水平开放必须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等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国继续充当经济发展引擎的期待,是“十五五”时期扩大自主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逐年缩减服务业负面清单,聚焦电信、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扎扎实实弥补服务业短板。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扩容,签署更多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不断扩大经贸“朋友圈”。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开展各类开放试点试验,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
关于持续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和实施差异化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认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应积极推动制度性金融开放,进一步放宽外国投资者准入条件,简化申请流程,扩大投资范围,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中国应将新兴经济体以及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重点,通过深化双边货币合作、支持基础设施项目的人民币融资以及推广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切实提升人民币的真实需求,将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嵌入区域经济循环。
“IMI财经观察”特约评论员、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兼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出,“十五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从商品和市场开放进一步迈向“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加系统、高标准的国际合作新格局。在制度性开放框架下,我国在“十五五”期间对外开放的路径日益清晰,未来开放将呈现出两大新特征。其一,更聚焦绿色贸易、数字贸易,以及高附加值的中间品贸易;其二,我国进一步扩大对最贫穷国家单边的对外开放,以彰显在逆全球化及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下我国稳定输出对外开放的态势。同时,张瑜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有更大的平台和投资空间。具体而言,以海南自贸港为代表推动全国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包括金融、医疗、教育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所带来的新投资空间,以及中国进一步规范的出海投资和缩减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限制性政策。

参考资料:
1. “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更清晰的方向 [EB/OL]. 央视新闻, 2025-10-28.
2. 管涛:“十五五”也是中国改革创新发展的决胜之期 [EB/OL]. 凭澜观涛, 2025-10-28.
3. 刘元春:“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治理体系改革破局结构转型 [N]. 证券时报, 2025-08-15.
4.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十二大看点 [EB/OL]. 粤开志恒宏观, 2025-10-28.
5. 吴晓求:“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应着力构建“激励创新”与“财富管理”新生态 [EB/OL]. 国家金融研究院, 2025-10-27.
6. 涂永红:以更大自主开放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空间 [N]. 南京日报, 2025-10-29.
7. 何青,刘旭磊,张子婧,等.“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促进人民币跨境交易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5-08-27.
8. 张瑜:“十五五”期间,我国“制度型开放”特点将更鲜明 [EB/OL]. 经济信息联播, 2025-10-28.
文/IMI财经观察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