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如何构建低空经济安全体系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秋十月,广东低空经济迎来重大政策利好。《广东省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下称《措施》)近日正式发布,以16条举措系统构建低空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与以往政策相比,《措施》首次将"健全规制做好安全托底"置于开篇首要位置,标志着广东在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向"安全可控的规模化发展"转型中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024年"低空经济元年"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日渐丰富,但低空安全管理始终是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瓶颈。面对"既管得住又放得开"的现实命题,广东正通过构建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为全国低空经济安全发展探路。
"低空安全绝非简单的'飞行器不出事',而是覆盖物理安全、公共安全、数据安全、产业链安全的复杂系统工程。"广州低空经济发展公司技术安全部总监朱江辉指出。近年来,无人机"黑飞"干扰航班、物流无人机坠机等事件频发,凸显传统监管模式与新兴业态的适配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赛宝低空通航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方植彬分析:"低空活动涉及操控人员、飞行器、飞行环境、管理系统四大风险源,任何环节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种系统性风险呼唤体系化解决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今年密集出台政策,强调"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的发展原则,为地方探索指明方向。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无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强调:"必须用系统论思维构建安全指导、法律、标准、监管和能力五大体系,实现多维度协同防控。"
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大省,广东已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年飞行量近80万架次,其安全治理探索具有示范意义。今年6月上线的广东省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率先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通和"军民地"协同管理,成为破解低空监管碎片化的关键抓手。通过该平台,军民航部门可实时掌握全省低空态势,审批效率提升60%;公众用户可在线办理飞行申请和设备认证;管理者能动态监控飞行器轨迹,实现"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的治理目标。在此基础上,广东正推动安全管理向精细化延伸——10月在增城区建成的区域级低空系统,首次打通市、区两级数据壁垒,为跨层级协同积累经验。
在标准建设与风险防控领域,广东联合50余家内地及港澳机构编制的大湾区首批低空安全粤港澳标准近日实施,为跨境飞行提供规则衔接;全国首次低空航路安全能力测试在海珠区完成,填补系统性航路评估空白;华南首个无人机测试验证平台落户电子五所,构建起"研发-测试-认证"全链条技术支撑。政企学研的深度协同,正形成多元共治的安全生态。
"低空安全是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长期课题。"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林育钿表示。随着低空场景不断拓展,高密度空域管控、跨区域协同等新挑战接踵而至。在此背景下,赛宝低空安全体系的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体系涵盖顶层设计、安全评估、中试验证、设施部署、长效优化五大模块,已在增城朱村测试基地落地应用——通过部署通导监气基础设施,实现飞行器轨迹实时追踪、异常飞行自动告警,为一线安全管控提供技术范本。
《措施》明确提出,未来三年将持续完善低空管理枢纽功能,深化粤港澳标准衔接,培育5家以上国家级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业内专家认为,广东以制度创新破解安全难题的实践,不仅为本地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更远"筑牢根基,更将为全国产业安全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治理经验。随着安全托底机制不断完善,南粤大地正加速形成"研发在广东、测试在广东、标准在广东、应用在全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