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超8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4日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明确到20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80%以上,力争进入世界汽车强国前列。作为指导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版路线图构建起“1个总报告+5个技术群+26个专题”的三层架构体系,首次将全球产业变革背景纳入战略考量,突出“产品技术与制造技术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
据介绍,5个技术群分别聚焦节能汽车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智能网联汽车演进、汽车制造与产业链创新、汽车产业生态与政策协同等关键领域。与2016年1.0版、2020年2.0版相比,3.0版路线图更加注重国际化协同与产业链韧性,提出要在电池、电驱、智能底盘等核心领域形成全球竞争优势,同时建立健全汽车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关键期,必须通过智能制造与产品创新的深度融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跨越。
全固态电池2030年应用 商用车燃料电池规模化落地
路线图3.0明确多项关键技术节点,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固态电池将在2030年实现小规模应用,2035年进入全球推广阶段,届时电池能量密度将提升至500Wh/kg以上,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综合成本较当前下降40%。商用车领域则重点发展燃料电池技术,计划2040年实现百万量级新车销售,保有量达到400万-500万辆,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800元/kW以下,加氢站建设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智能网联技术方面,路线图提出2028年L3级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场景渗透率超50%,2035年L4级系统在城市道路实现商业化应用。值得关注的是,路线图特别强调车路协同发展,要求2030年前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实现V2X(车与万物互联)技术在新车型中100%装配。在制造领域,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需达到95%以上,建成10家以上世界级智能制造工厂,生产效率较2025年提升30%。
产业升级加速 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
路线图3.0的发布正值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加速优化期。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89万辆和773万辆,同比增长36.7%和34.5%,渗透率已达32.4%。在技术创新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持续突破,800V高压平台、钠离子电池、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新技术相继量产,推动我国汽车产业专利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业内分析指出,新版路线图将加速行业洗牌,具备核心技术储备与规模化制造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巩固优势,而转型滞后的企业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萎缩风险。为保障目标实现,路线图提出要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创新激励政策,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平台,同时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WP.29汽车技术法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规则兼容。
随着技术路线图的落地实施,我国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为主、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新格局演进。到2035年,预计汽车产业产值将突破15万亿元,带动就业超3000万人,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综合自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