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康生命2025三季报解读:主营业务增长动能强劲 科技重塑医疗价值
在民营医疗行业遭遇诊疗需求复苏乏力、医保控费趋严、公立医院扩张等压力下,盈康生命 2025 年三季度报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公司前三季度营收13.58亿元,同比增长10.59%,其中第三季度实现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27.27%。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9380.7万元,同比增长12.75%,扣非归母净利润 8543.06 万元,同比增幅12.53%,主营业务增长稳健。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外延整合与内生增长的同频共振,更是科技重塑医疗价值的生动实践。
医疗服务高质量与差异化并进 器械板块稳步提升
作为盈康生命的核心业务,医疗服务板块前三季度实现“量质齐升”,其增长动力既来自内生运营效率的优化,也源于长沙珂信肿瘤医院并表整合带来的成效,形成“内生+外延”的双重增长引擎。
从内生增长维度看,公司围绕 “患者服务量、手术结构、学科能力” 三大核心指标持续发力,经营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旗下自营医院服务用户量同比增长8%,其中门诊人次提升7%,入院人次增长20%。其次,公司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手术量整体同比增长10%,其中代表高难度技术能力的三四级手术量同比提升12%。此外,公司聚焦肿瘤专科特色,前三季度肿瘤收入达4.15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显著增长。
从外延整合维度看,2025年5月底完成工商变更并纳入合并报表的长沙珂信肿瘤医院,开始展现整合成效,将有望形成协同增长态势。在诊疗能力上,长沙珂信前三季度完成微创手术 7,000余台,同比增长8%;省外患者占比达40%,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运营效率上,依托盈康生命及海尔集团的赋能,长沙珂信实现管理体系与供应链的全面升级,运营效率持续优化。并表后长沙珂信的患者量同比提升11%,其中门诊量同比提升11%,住院量在持续满床前提下,应用AI能力提升周转效率,实现入院量同比提升13%。
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服务边界,布局慢病管理、精准抗衰、科学减重及中医调理等新场景,推动业务从传统疾病诊疗向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升级。长沙珂信在服务模式上形成了特色标杆,其打造的肿瘤多学科会诊(MDT)、“医立方”及“十怕十诺”服务承诺等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患者体验与信任度。该模式已作为典型案例在公司体系内启动横向复制,逐步形成可推广的服务标准与品牌口碑,有效带动了整体患者量的稳步提升。
器械板块方面,在国内市场,公司主要产品线保持稳健发展,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稳步提升。其中,输注泵国内市占率突破10%,行业排名升至第3位;乳腺钼靶设备市占率约10%,同样位列行业第三;高压输注设备及耗材持续保持出货量领先优势。在海外拓展方面,盈康生命坚持本土化运营策略,通过“一国一策”的差异化方案精准响应用户需求。2025年前三季度,医疗器械海外收入实现29%的同比增长,海外业务占比已提升至30%。随着影像增强产品在俄罗斯获批上市,公司全球业务布局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AI 深度赋能重构医疗价值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如果说并购整合与市场拓展是为增长注入了“量”的动能,那么AI技术的集团化部署则为业绩增长打开了“质”的空间,其赋能成效已深度体现在运营数据与业务增长中。作为国内率先实现 "医疗 + AI" 集团化部署的医疗企业,盈康生命正积极推动AI布局向更高层次演进,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的AI创新应用生态,面向患者、医护和攸关方,解决当前AI工具零散、使用不便的问题,同时通过临床数据的反馈,与生态方共同优化AI工具。
在AI赋能业务方面,公司已将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化融入医疗服务全链条,实现诊疗能力、运营效率与患者体验的协同提升。AI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影像诊断、手术三维重建、靶区勾画等核心临床环节,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精准度,推动诊疗流程标准化与效率优化。从实际运营数据看,AI赋能效果已在旗下医院得到验证。以友谊医院、广慈医院及长沙珂信为例,入院患者平均在院天数分别同比下降3.4%、5.9%与2.6%,床位周转效率显著提升,推动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当中四川友谊医院的具体实践更印证了技术价值 ——从质量层面看,AI 影像系统使微小转移灶检出率提升 32%,VTE 智能防治系统实现风险评估率 100%、高危识别率 100%,AI 靶区勾画的精准度较人工提升 15%,降低了 “漏诊、延误治疗、术后并发症” 等核心风险;效率维度方面更为显著,患者单次就诊全流程(从挂号到确定治疗方案)耗时从传统模式的 “2-3 天” 缩短至“1 天内”,其中影像诊断时间从 15 分钟压缩至 5 分钟,放疗计划制定时间从 3-5 天缩短至 1 小时,平均就诊时长下降 60%;医院端,医生阅片效率提升 26%,放疗科日接诊量从传统的 2-3 人提升至 8-10人,人效提升超 200%。
盈康生命表示,公司的长期战略是深耕细分病种,创新预诊治康新模式,拓宽营养、心理、康复等非治疗服务业务,逐步降低对传统病床资源的依赖,推动医疗服务与医疗器械协同发展,逐步实现从院内向院外延伸,从疾病精准治疗平台向科技赋能下的健康管理平台转型升级,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