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这么好玩!浪姐和东鹏补水啦都为它点赞
随着综艺《假期中的她们》汕尾站的热播,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潮持续高涨,“被叶童老师看皮影戏的眼神感动到了”“想去汕尾吃王珞丹同款擂茶”等话题持续刷屏。作为节目的冠名方,东鹏补水啦伴随姐姐们的旅程,为这场非遗与烟火的邂逅注入清爽活力,不仅让节目热度不减,更让汕尾这座低调的滨海城市,成为无数人心中期待奔赴的远方。

汕尾风光(图片来源于“汕尾日报”)
品非遗,感受文化与匠心
姐姐们的汕尾非遗之旅始于长沙村渔港,传承人一曲婉转的汕尾渔歌,让渔家丰收的喜悦随曲调流淌,姐姐们不禁轻声哼唱、跟打节拍,似见渔船归港的满仓盛况;随后体验陆河擂茶,8种植物原料引姐姐们好奇不已,草本研磨的香气渐散,待翠绿擂茶冲泡完成,众人端碗品尝,李艺彤直言“回味不苦,很神奇”,点出其“初涩后甘”的特色;陆丰皮影戏开演时,叶童叹“好美”,黄英称其“天外飞仙”,江一燕连赞“好漂亮”,掌声不断……从渔歌共情到擂茶品味,再到皮影戏的震撼与开怀,姐姐们的反应让汕尾非遗魅力更鲜活,也让观众隔着屏幕感受到文化温度。

汕尾非遗之“渔歌”

汕尾非遗之“擂茶”
这份触动的背后,藏着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陆河擂茶传承人彭依芝,2017年毕业返乡,兼顾教学与擂茶传承,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一路坚守盼擂茶香飘万里;汕尾渔歌传承人苏少琴,自幼学歌,16岁起参与演出,培养超百名徒弟,耄耋之年仍坚守渔港,携祖孙四代同台,让含海洋元素的渔歌焕发活力;陆丰皮影戏传承人蔡锦镇,出身皮影世家,1980年加入剧团,随团获多项荣誉,守护父亲保存的剧本,推动皮影创新并教学员基本功,培养青年演员;甲子贝雕传承人林余松青,凭绘画雕塑功底,遵循“因材施艺”创作贝雕,面对工艺厂倒闭困境始终不放弃,走进校园授课,既守传统大件雕刻,又鼓励青年创新时尚饰品……非遗传承人们皆以热爱与执着深耕非遗领域,用实际行动让擂茶、渔歌、皮影戏、贝雕等非遗文化不止是技艺表演,更成为承载情感与记忆、兼具温度与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汕尾非遗之“贝雕”(图片截自“补水啦”官微)
慢下来,邂逅烟火与宁静
在快节奏的当下,很多城市忙着追逐网红地标与流量热度,而汕尾守着粤东海岸的澄澈海风,保留着一份难得的从容。在这里,你可以坐在沿湖护栏缀满灯笼的品清湖畔,吹着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听一场“百姓大舞台”的即兴演唱——这是汕尾常年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常有抱着吉他的市民上台唱《外婆的澎湖湾》等老歌,台下素不相识的游客与居民会跟着轻轻和,连晚风都似在跟着打节拍;可以在曾承办过全国冲浪公开赛的红海湾沙滩上,看身着亮色冲浪服的爱好者踩着浪板逐浪而行,听雪白的海浪一遍遍拍打着赭红色礁石,那份自然的治愈力能抚平所有烦躁;可以走在两侧骑楼挂着复古招牌的二马路老街上,再慢慢品尝海鲜粥的鲜香。鲜咸的海味裹着温热的粥水漫过舌尖,连周围街坊聊天的絮语都成了背景,只觉这份鲜香里满是老街的安稳与惬意。
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带来的焦虑,没有商业化过度的浮躁,只有大海的辽阔、非遗的厚重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假期中的她们》选择汕尾,不是偶然,而是这座城市的魅力使然。它藏着最本真的文化、最纯粹的风景、最温暖的人情,用这份不加修饰的质朴,打动了明星,也打动了屏幕前的我们。
结语
如果你也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如果你也想感受非遗的魅力,品尝各式各样地道的美食;如果你也被节目里的画面打动,想亲身体验那份温暖——那么,不妨收拾行囊,去汕尾看看。去品一杯王珞丹同款的擂茶,看一场叶童点赞的皮影戏,走一走侯佩岑惊叹的老街,吹一吹能吹散烦恼的海风。在汕尾,你会发现,原来最好的旅行,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带上东鹏补水啦,并找到一份久违的感动与共鸣,让心灵在山海与文化中,得到真正的安放。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