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N2变异株领衔多病原“围剿” 秋冬儿童健康如何守护?
每年的秋冬季节,是全球公认的流行病毒高发期,这一规律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期,话题#新毒株甲型H3N2来袭#登上热搜。
据了解,今年秋冬呼吸道病毒流行呈现“一主多辅”的格局,甲型H3N2流感病毒成为绝对优势毒株,同时伴随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协同传播。在秋冬流行病毒“围剿”中,儿童始终处于“高风险圈”,从感染率到重症率均显著高于成人。不仅如此,由于儿童专用药短缺、耐药性攀升的叠加困境,更让这一群体的健康防护“雪上加霜”。
01H3N2主导流感 今年变异更难防
从流行病学视角分析,低温环境为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包括支原体)创造了更稳定的存活环境。
一方面,这些病毒在空气飞沫中的存活时长可延长至数小时,远高于常温环境下的存活周期;另一方面,低温还会削弱人体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使得病毒更容易突破防线进入体内。
此外,随着气温降低导致室内活动增多,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的人员密度进一步升高,而室内空气流通通常较差,病毒难以通过空气交换排出,反而容易在空间内蓄积,进一步加快传播速度。与2024年相比,今年秋冬流行病毒呈现“开始早、变异大、多病原叠加”的特点。
根据中疾控10月30日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近期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上升明显,部分省份已进入中低水平流行。
有专家预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我国的流感流行季可能提前到来。而从全球范围看,日本在今年10月已进入流感季,英国流感季亦较往年提前,病例数高于去年同期。
不同于上一个流感季甲型H1N1亚型“唱主角”的态势,今年我国流感病毒毒株呈现“换型”特征:甲型H3N2亚型成为主流,在流感病毒中占比超过95%。H3N2并非新病毒,从我国流行情况看,H3N2曾多次成为年度主流毒株,例如2017年、2019年秋冬季节,我国均以H3N2为主要流感病毒亚型。
作为甲型流感病毒的重要亚型,H3N2虽然“资历老”,但凭借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始终保持着较强的传播力和健康威胁。
H3N2的传播途径与其他流感病毒一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密闭、人群密集场所易快速扩散。而感染H3N2后,临床表现虽与其他流感相似,但全身症状更突出,重症风险也更高。
有专家表示,甲型H3N2的基因变异速度通常快于甲型H1N1。这意味着,即使人群去年感染过H3N2或接种过H3N2毒株的疫苗,体内产生的抗体也可能无法识别今年的变异株,导致“重复感染”或“疫苗保护效力下降”。
除甲型H3N2外,中疾控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肠道病毒、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存在一定水平活动。
02秋冬病毒围剿 筑牢儿童健康防线
伴随秋冬季节转凉,呼吸道传染病逐渐进入高发期,儿童作为呼吸道传染病最易感、重症风险最高的群体,面临着多病毒围剿与防护薄弱的双重挑战。
从生理发育角度来看,儿童呼吸道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存在天然的防御短板,其气管直径仅为成人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气道狭窄的生理结构易出现气流不畅。此外,儿童呼吸道黏膜下血管虽丰富,但负责清除异物和病毒的纤毛运动能力远弱于成人。
这种生理特性为病毒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旦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侵入儿童呼吸道,很快会刺激黏膜产生分泌物,而狭窄的气道加上纤毛清除能力弱,分泌物极易在气道内堆积堵塞。
更令人担忧的是,尤其低龄儿童(3 岁以下),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往往从初期的“轻微咳嗽”开始,仅需数小时就可能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进展为毛细支气管炎,严重时甚至快速发展成肺炎,对儿童呼吸功能造成威胁。
与此同时,儿童日常高频出入的聚集场所,同样为病毒传播搭建了“加速通道”。例如,幼儿园、托育机构、小学等场所,天然具备“人员密度高、活动空间相对密闭” 的特点,倘若儿童感染 H3N2 或呼吸道合胞病毒,其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会在狭小空间内快速扩散,病毒还会沾附在桌面、门把手、滑梯等高频接触表面,低龄儿童容易通过接触传播感染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面临着短缺的困境。目前,我国儿童药品种仅占全部药品数量的约5%,以流感治疗药物为例,儿童专用剂型占比不高,其中奥司他韦是唯一拥有儿童专用干混悬剂剂型的抗流感药物。玛巴洛沙韦等新药暂未批准用于5岁以下儿童,其他药物则多为成人片剂/胶囊,或不适合低龄儿童使用的吸入剂型。
更揪心的是耐药风险。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流感病毒如H3N2亚型因其变异速度快,可能导致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所诱导的抗体保护效果随时间减弱,这使得儿童重复感染的风险相应增加。面对不断升级的耐药与变异,如何为儿童构建更坚实的健康防线,已成为当下必须破解的紧迫课题。
(文章来源:沸点财经)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