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高景气背景下金属钴的预期差在哪?
在锂电行业高歌猛进的叙事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锂的狂欢,金属钴却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然而,当全球电动车销量持续突破预期,作为三元锂电池关键元素的钴,其需求基本盘不仅没有动摇,反而在静默中加固。高端车型对长续航的刚性需求,确保了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不可替代的地位;更不必说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等领域对钴基高温合金的依赖,构成了超越新能源的“第二需求曲线”。
当前市场的暂时“遗忘”,或许正掩盖了供应链上一个关键的脆弱环节。
产地极为集中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钴作为一种稀有的小金属,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这种金属很少单独成矿,大多以伴生形态存在于其他矿床中:全球约60%的钴来自铜钴伴生矿,主要分布在刚果(金)和赞比亚的砂岩型铜矿床;约38%来自镍钴伴生矿,集中在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红土型镍矿床。这种特殊的成矿特征,直接影响了全球钴资源的分布和供应格局。
全球钴资源分布高度集中。根据USGS数据,全球钴资源储量约1100万吨,其中刚果(金)以600万吨储量占据全球总量的56%,澳大利亚位居第二,印尼则以64万吨储量排名第三。这种地理上的集中性直接反映在产量上:2024年全球钴矿产量约29万金属吨,刚果(金)独自贡献了22万吨,占比高达75.9%。值得注意的是,印尼正凭借大规模镍钴伴生矿的开发快速崛起,钴产量从2021年的2700金属吨猛增至2024年的28000吨,全球市场份额从1.6%跃升至9.7%,显示出全球钴供应多元化的趋势正在萌芽。

中国钴企通过多元化策略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尽管中国本土钴资源储量有限,但以洛阳钼业、华友钴业、腾远钴业、寒锐钴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布局和技术创新,正深刻影响着全球钴产业的竞争格局。
洛阳钼业通过控股刚果(金)的TFM和KFM两大世界级铜钴矿,已成为全球钴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2025年上半年,其钴金属产量达到6.11万吨,同比增长13.05%,矿山端收入同比增长31.94%,稳居全球主要钴生产商地位。
华友钴业构建了“资源-材料-回收”的一体化产业生态,在印尼布局镍钴项目,资源自供率超过70%。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589亿元,同比增长29.57%,显示出全产业链布局的竞争优势。
腾远钴业专注于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其湿法加工效率比同行高出约30%,钴提取率达到98%。公司2025年三季度每股经营性现金流达到2.59元,同比大幅增长797.06%,反映了优异的运营效率。
寒锐钴业则在钴粉领域建立了专业优势,其产品纯度达到99.998%的国际标准,全球市占率约20%。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68亿元,同比增长23.77%,并通过推进印尼镍钴项目,积极拓展资源渠道。
技术路线与供应链重构正在塑造产业新生态。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强化各自领域的优势,如华友钴业在高镍三元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寒锐钴业在钴粉领域的专业定位。另一方面,全球钴供应链正从刚果(金)绝对主导,逐步向刚果(金)-印尼双中心演变。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通过资源获取保障国内需求,更通过技术输出和产能合作,推动全球钴产业从“单极垄断”向“多元竞合”演进。

未来,随着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下游产业对钴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这些在资源控制、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上各有建树的中国钴企,还将继续影响着全球钴产业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方向。
供需两侧利好
今年以来,金属钴市场在供应与需求双侧因素的共同驱动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在供给端,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刚果(金)自2月起持续施加并多次延长钴出口禁令,并于9月宣布将于10月16日起以严格的配额制度取而代之。
根据该配额方案,2025年最后两个半月的出口上限被设定为1.81万吨,而2026与2027年的年度出口配额也仅为9.66万吨,这相较于该国2024年的产量水平近乎腰斩。此举立即在市场中引发紧缩预期,长江现货1#钴价曾在9月底出现单日飙升2.9万元的剧烈反应。究其根本,刚果(金)政府旨在通过主动控制供应来扭转此前钴价一度跌至10美元/磅低点的局面,从而重塑其在本国战略资源上的定价主导权。
在需求侧,钴金属则享受着来自能源转型与科技产业的强劲支撑。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在部分领域渗透率提升,但三元电池在高端电动车市场依然稳固,且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的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突破3500万辆——持续拉动用钴需求。更为显著的增长来自储能领域,该领域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呈现出高景气度,同比增幅显著,构筑了钴需求的第二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消费电子升级如折叠屏手机与AR/VR设备的普及,也推动了钴酸锂电池需求的增长。这种由新能源与高科技领域共同构筑的需求结构,为钴价提供了坚实且多元的支撑。
尤为关键的是,钴在三元电池总成本中占比较小,这一特性为其提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行业数据分析,即便钴价出现显著上涨,传导到单台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增量也相对有限。这种成本结构使得下游电池厂商和车企对钴价上涨的敏感度和抵触情绪相对较低,价格传导因此更为顺畅。
当供应链上游出现明确的紧缩信号时,正如刚果(金)配额制所引发的长期供应焦虑,市场参与者(包括贸易商和中游冶炼企业)更容易形成惜售与囤货的行为,从而在“供应受限-预期改变-采购策略调整-价格上行”的链条中形成正向反馈循环,加剧了价格的波动与上涨。
综合来看,当前钴市场的核心逻辑在于,由政策驱动刚性供给收缩,与由能源转型及科技消费驱动的韧性需求增长,二者共同作用。而钴在终端产品成本构成中的微小占比,则像是一个杠杆,放大了供给端任何风吹草动对价格的推动效应。这意味着,在刚果(金)的配额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或者电池回收等替代供应实现大规模突破之前,由供需双侧利好所支撑的钴价强势格局,预计仍将延续。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