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丨同根共饮一江水 同声圆梦向未来
珠三角地区有句俗语:“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形容三座城市各自的特点。虽然各有不同,但三地不仅在血缘和经济上紧密相连,语言和文化也一脉相承,有着许多共同的记忆。从秦代南海郡,到广州府,再到今日粤港澳大湾区,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越千年的缘分,早已融入三地的市井烟火与文化血脉,成为协同发展的基石。
【地缘相近】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在粤港澳三地举行。从广州出发,到香港和澳门观赛要多久?乘广深港高铁48分钟飞抵西九龙站,转屯马线15分钟顺畅衔接,1个多小时便可以落座香港赛区启德体育园;赴澳门选广珠澳高铁1小时直达横琴站,横琴口岸通关后转巴士10分钟直达澳门银河综艺馆的乒乓球赛场馆,1.5小时左右解锁澳门赛区的精彩。
这份便捷,源于三地先天的地理连接。广州踞珠三角北部顶点,恰处东江、西江、北江汇流之地,扼守内陆腹地通往出海口的交通要冲;香港立珠江口东侧,以深水良港联通全球;澳门守珠江口西侧,控西江下游出海门户,三地被珠江水紧密串联。

19世纪澳门海港风景油画
秦汉同辖郡 明清共一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后设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广州),管辖范围囊括今日广东大部及港澳全境,这是三地首次被纳入同一行政体系。
唐代,穗港澳三地同属广府地域范畴。唐高祖年间设广州都督府,“广府”即其简称。都督府原为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后渐转为地方常设行政组织,级别高于州。9世纪阿拉伯文献《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载的“Khanfou”,经梁启超考证为“广府”译音,书中称其“辖近二十城,为巨舶停泊之港”。虽“近二十城”的具体数量有待考证,但当时广府管辖范围的确很大,辖广、韶、端、恩等十四州,今广东全境、港澳地区及广西东南部、海南部分地区均在其辖域内。
至明代,设置广州府辖15县,清代调整为14县,海外广府人熟知的“南番顺香东,清水化成龙,三新一枝花”口诀,精准概括了这14县:南海、番禺、顺德、香山(含澳门)、东莞、清远、三水、从化、增城、龙门、新会、新宁(今台山)、新安(含香港)、花县(今花都)。其最高管理机构广州府署,位于今越秀区。
由于同属一府,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晚清时出现“省港澳”的概念,在一些老字号的酒楼和商铺会见到“驰名省港澳”的广告,这里的“省”是指广东的省城。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此概念逐渐被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在内的“粤港澳”所取代。
【人缘相亲】
由于地缘相近,自古以来,三地人员与经济往来源远流长。
历史上,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香港、澳门依托港湾优势,形成联动互通的商贸格局,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粤语相通、民俗相近,三地民众因商贸、耕作、婚嫁频繁互通,关系愈发紧密。

19世纪下半叶“省港澳”港口风景图折扇
唐代屯门为外港 海丝中转往来忙
秦汉以降,广州便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香港据守珠江出口,是中外商旅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中转地。古代商舶往来广州,要穿香港水道而过,而屯门、九龙湾、竹篙湾等天然良港,为商船提供了理想的停泊与补给场所。其中,屯门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官方史籍中最早有记载的香港地名。《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唐开元年间,“广州宝安县新置屯门镇,领兵二千人,以防海口”,由此可见,唐代的屯门作为广州的外港,是商船进出广州的必经要道。
宋元时期,香港沿海一带的商贸活动愈发频繁。在九龙湾圣山(即如今的宋皇台站附近)曾出土70多万件宋元时期的陶瓷碎片,涵盖香炉、龙泉窑系青瓷、福建窑系青釉瓷等品类。这些陶瓷分别产自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窑场,这一考古发现充分印证了当时内地的陶瓷产品,经香港转运外销至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地。
明清广州诸舶口 最是繁华澳门雄
澳门古称濠镜澳,清初大儒屈大均记载,“澳”为舶口通称,濠镜澳南北两山对峙如门,故得名“澳门”。其三分临海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古时对外贸易的天然门户。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州市舶司迁驻澳门,澳门正式开埠,成为货物出海的关键中转枢纽。全国的丝绸、茶叶汇聚广州后,经澳门转销全球,昔日渔村逐步发展为“数千夷团聚一澳”的繁盛商港。明万历年间,汤显祖途经澳门时赋诗“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生动描绘出此地商贸繁华、珠玉满街的盛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粤海关取代市舶司,又设澳门关部行台作为粤海关的征税总口之一,下辖四个小口。当时外国商船不能直接开到广州贸易,来广州前,需先到澳门办理通行证、雇佣引水员,方可驶入广州。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澳门总口每年征银29600两,居粤海关辖下众口之冠,难怪屈大均盛赞“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
1759年,乾隆皇帝采纳两广总督李侍尧建议,规定外国商人非贸易季(10月至次年3月)需离开广州,或返国或迁居澳门“住冬”。自此,外商夏季在广州十三行贸易,冬季赴澳门居住,珠江水道上“上省下澳”(澳门至广州逆流为“上”,广州至澳门顺流为“下”)的商船络绎不绝,这一特殊的商贸模式持续至19世纪40年代广州“一口通商”终结。

20世纪50年代香港粤东磁厂广彩山水诗文盘 (“百年湾区情——粤港澳大湾区近现代文物展”展品)
三地携手破浪前行 紧密合作优势互补
19世纪中叶以后,香港逐渐发展为主要贸易口岸,与广州的生产集散优势、澳门的商贸转口功能形成互补,构建起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1911年10月,广九铁路全线贯通(广州大沙头站至香港九龙站),打破此前依赖水运的局限,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的首条铁路,成为串联三地经济的核心纽带。
珠三角作为腹地,承担生产与集散重任:广州、东莞的蔗糖、蚕丝、蔬菜等农产品经铁路直运香港,东莞石龙站凭借“铁路+水运”联动成为枢纽,1936年仅经此地输港蔬菜便达5万多吨;宝安县深圳墟也因铁路兴起,从村落发展为商贸活跃的城镇。香港则以自由港优势,将内地物资转运至东南亚及全球,同时把洋布、煤油、化肥等商品经铁路分销至珠三角城乡。
新中国成立后,广九铁路粤港客运虽暂停,但物资补给从未中断。内地的活禽活畜、蔬菜等长期输港。
改革开放后,毗邻港澳成为广州发展的优势:香港提供资金、技术与海外渠道,广东提供劳动力与土地,澳门参与转口商贸。港澳同胞纷纷返乡投资,“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内引外联”等一系列新词都与粤港澳合作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珠三角,在文化、教育、建筑、汽车、交通、房地产等各个领域都有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广府人的印记。如今,走在广州的闹市中,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育英小学等都是穗港澳一家亲的写照。正如澳门名流马万祺赋诗抒怀:“饮水思源源长久,故乡明月月圆明。珠江鼎沸兴华念,港澳同胞一脉情。”
凡有广府人处 皆有港澳亲
“凡有广府人处,皆有港澳亲”,这句俗语道尽了三地人员往来之密切。明清时期,这种联系愈发紧密,明代文献明确记载,粤民侨寓澳门者众,南海、番禺、香山、顺德等县“商民往来省澳者何止数万”,许多人两地置产、跨地行商。至清乾隆年间,《粤海关志》明确记录,仅广州十三行的商船,每月就有近百艘往返港澳,船上不仅载有丝绸、茶叶等大宗商品,更有往来谋生的民众。
近日,香港著名演员许绍雄的离世,让广州高第街许氏家族的历史再度被提起。他的高祖父许应骙与李鸿章、张之洞等同朝为官,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获赐“可在紫禁城骑马”;叔公许崇智是参与创立黄埔军校的粤军总司令,堂弟许崇清三任中山大学校长,姑婆更是鲁迅夫人许广平。许绍雄生于香港,曾在广州高第街度过10年童年时光,12岁才举家迁居。2025年6月,他最后一次返乡,对故土满怀眷恋。
胡枫、黄霑等多位香港演艺名人亦生于广州,始终以“广州仔”自居。他们的家族脉络是三地亲缘的缩影,而普通民众的血脉亲情则让这份相连更急紧密。每到清明,广东的高铁、口岸便客流激增,无数港澳乡亲循着根脉返粤祭祖。
这血脉亲情,既藏在回望故土的寻根路上,更显于守望相助的反哺之中。从广州赴澳门扎根的何贤、马万祺,虽成长为澳门政商名流,却从未忘记家乡。20世纪50年代广州物资紧缺时,他们多方筹措粮食、五金、汽油等急需物资,协调转运回乡,解了乡亲燃眉之急;祖籍广州番禺的霍英东,虽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却对家乡念念不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带头捐资修建番禺宾馆、大石大桥、洛溪大桥等基础设施,更在沙面投资兴建白天鹅宾馆。“能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做一点贡献,就是我的平生夙愿”,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港澳同胞的赤子之心。
无数个体与家族的故事,串联起“同根同源、同心同向”的情感纽带。
【文化同根】
作为广东三大民系之一,广府人以珠江三角洲为文化核心,聚居于广东中西南部及广西东南部,发展出广府文化。这份文化基因跨越珠江口浸润港澳两地,在饮食、戏曲、书画等领域凝结成“同源同脉”的鲜明印记,成为粤港澳无法割裂的精神纽带。
饮食同源广府味
广府菜是三地最鲜活的文化符号,更是同根同源的味觉见证。广府菜以广州为核心,衍生出顺德菜、中山菜等特色分支——顺德菜以河鲜料理见长,中山菜擅烹禽畜,虽各有风味,却始终浸润着“鲜、嫩、清、爽”的共同底色。
明清时期,随着广府民众向港澳的迁徙,不仅带去了精湛的烹饪技艺与“不时不食”的食材理念,更将“饮早茶”的饮食习俗一并传承。据清《广州府志·食货志》记载,乾隆年间澳门粤商开设的“粤香楼”,特意请来顺德大良名厨李阿福掌勺,其清蒸石斑“鲜而不腥、原汁原味”,既让广府同乡一解乡愁,也让葡萄牙人慕名而至;1842年香港开埠后,上环“广兴酒家”的烧腊师傅出身广州“深井烧鹅”世家,“挂炉烤炙、蜜糖收尾”的技法与广州如出一辙,如今仍是香港烧腊店的经典范式。即便融入外来元素的菜式,底色仍是地道广府味。广州人善用咸鱼烹制家常菜,澳门厨师便沿用这一思路,将马介休(葡式咸鱼)做成炒饭、蒸水蛋,还特意加入姜葱蒜等调料弱化咸腥,让味道贴合乡邻口味。
除了日常滋味的传承,广府节庆饮食的仪式感也随移民足迹扎根香江。香港“盆菜”源自东莞,明崇祯《东莞县志》早有“乡俗宴客,以大盆盛食,层层码放,汤汁交融,名曰‘盆菜’”的记载。这种方便聚宴、滋味交融的菜式,是广府地区节庆婚宴的必备之选,尤以东莞长安镇、虎门镇的盆菜最具代表性。清代中后期,大批东莞籍渔民、商人迁居香港,也将盆菜习俗带到香江。如今香港元朗、大埔的传统村落,每逢春节、中秋仍保留“围村盆菜宴”,分层码放、汤汁交融的做法与东莞盆菜毫无二致。有记载称,20世纪30年代元朗“邓氏围村”的中秋盆菜宴,“食材、器皿、做法均循东莞旧例,连炖制汤汁用的陈皮、八角,都要从东莞采购”。即便如今香港盆菜会加入鲍鱼、海参等高端食材,“大盆聚食、层层入味”的核心传统始终未变。
如果说盆菜承载着团圆的记忆,那么杏仁饼则将家乡的甜香定格为可携带的乡愁。杏仁饼起源于广东中山,清末香山县萧家婢女潘雁湘,为帮主人招待寿宴亲友,以绿豆粉、糖腌猪肉片制成杏仁状糕点,入口甘香松化、肥而不腻,“杏仁饼”之名便由此而来。1928年,澳门老牌饼家英记创始人吕枢将这门手艺从中山带到澳门,在十月初五街开设首店。如今走在澳门街巷、机场码头,总能看到游客拎着杏仁饼手信——这枚小小的糕点,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三地同根同源的甜蜜见证。

人们聚在一起享用盆菜的场景。
一台粤剧三地唱
粤剧发展历程,正是粤港澳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清代,粤剧逐渐成形,风行广东,香港、澳门亦是其重要演出阵地。清代竹枝词“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勾勒出珠三角红船穿梭、戏班竞演的盛景。
广州西关恩宁路177号,是广东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的会址所在,也是游客们探访粤剧发展史的心水去处。粤剧一代宗师薛觉先曾担任多届八和会馆理事长。他于1921年进入香港环球乐班学习,1929年自组觉先声剧团长期在广州、香港及东南亚等地演出,1954年举家回广州定居,任广州粤剧团艺委会主任。
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也曾担任八和会馆名誉会长。红线女出生于广州西关,抗战时期随家迁居澳门,因家境艰难拜师学艺;1939年春节,12岁的红线女以“小燕红”为艺名,在澳门清平戏院出演《六国大封相》中的提灯宫女,正式开启粤剧生涯;后赴香港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腔”雏形。1955年,她从香港回广州深耕,将“红腔”打磨得愈发成熟。
而在香港和澳门,“八和会馆”的活动也十分活跃。粤剧先贤们所寄望的“八方和翕,团结一心,和衷共济”的精神,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联结的鲜活注脚。
2003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将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2009年,三地联合申报的粤剧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这份共同的文化瑰宝获得世界认可。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曾说:“粤剧的内涵、唱腔与剧本里,满是乡音、乡情与乡愁,这正是它能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共通重要媒介的核心原因。”一台粤剧三地唱,唱不尽的是文脉传承,道不完的是同心共情。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的粤剧表演。
笔墨同源岭南风
在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中,粤港澳三地的艺术家始终血脉相连、彼此守望。高剑父学中国画在广州起步,学西洋画则发端于澳门。抗战时期,岭南艺人纷纷前往澳门,高剑父也把春睡画院搬到了澳门。当时的澳门画坛,有从广州来的关山月、方人定,有旅居澳门的张谷雏、陈公廉,还有往返于穗港澳之间的黎葛民、罗落花等名家。他们秉承艺术救国的理念,创作了《三山半落青天外》《黄雀在后》等大量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赵少昂、杨善深先后定居香港,黎雄才、关山月则长驻广州。虽隔珠江,但“注重写生、追求写实”的艺术主张与“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让他们始终心意相通。
1980年,黎雄才、关山月应邀访港,与赵少昂、杨善深重聚香江。四位古稀之年的国画大师,兴致勃勃地商议筹办联展,决心以笔墨续写岭南画派的同源之谊。三年间,四位大师巧思妙构、心感神应,合作创作了一百多幅作品,《美蔬佳果》等经典之作成为艺坛佳话。1983年3月,“岭南画艺——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四人合作画展”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率先展出,随后两年又赴新加坡、美国旧金山巡展,引发盛赞,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赞叹“岭南四家,荟萃一堂,叹为观止”。
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联结,不只体现在岭南画派。
1949年,18岁的司徒宁随叔父司徒聪从广东开平到香港“义顺隆”学广彩。经数年打拼,成为广彩名师。1956年,他带着一班广彩艺人从香港回到广州,组织广州彩瓷工艺厂,培养出大批广彩人才,创作了众多经典产品,推动广彩再塑辉煌。
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联结,始终植根于广府文化的共同土壤,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既成为大湾区文化认同的核心根基,也为三地协同发展注入了精神力量。
【湾区蓝图】
一日走遍粤港澳,如今这样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早上经港珠澳大桥在珠海入境,中午到中山品味石岐乳鸽,下午回顺德见一下朋友,晚上到广州享受西关美食。如果快的话,当天就能返回香港。”李曦是00后广府人,出生在顺德,在广州读大学,2023年去香港生活。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正好从香港回广州。三四十年前,李曦的爷爷到香港生活,爸爸和大姑留在了顺德,后来大姑嫁到了澳门。香港、澳门和广州都是她熟悉的地方。李曦说,现在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为更多年轻人的湾区生活打开了新空间。
湾区联通三向奔赴 交通织网生活相融
2018年10月,当今世界建造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跨海桥梁工程港珠澳大桥实现通车。从构想至竣工的数十年间,三地携手破解无数技术与协调难题。这座横跨伶仃洋的“银色巨龙”,将香港至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小时压缩至45分钟,让“一小时生活圈”从愿景照进现实。

港珠澳大桥
同年9月,广深港高铁福田至西九龙段开通运营,香港正式融入国家高铁网络。这条全程约177千米的线路,最快1小时37分即可串联穗港,复兴号、和谐号与动感号动车组穿梭往返,更以广州为枢纽辐射全国。从百年前见证岁月沧桑的广九铁路,到如今迈入“高铁新时代”,“轨道上的大湾区”让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联系愈发紧密,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活力。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质量最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蓬勃生长。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其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成功超越纽约、旧金山湾区,跻身全球湾区经济规模第一梯队,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道路上成效卓著。
跨越千年,粤港澳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文体交融同心筑梦 协同发展共赴未来
经济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文化的凝心聚力,更少不了体育的携手同行。粤港澳体育一直以来交流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交流更是频繁。1979年1月21日首届省港杯首回合比赛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拉开了内地与港澳体育交流的新篇章。在粤港澳大湾区家喻户晓的“省港杯”足球赛,40多年来始终以球为媒,串联起粤港两地的深厚情谊。今年1月,第四十三届“省港杯”如期上演,赛场内外两地球迷同呼喝彩、共话乡情,看台成为跨越地域的“老友聚场”。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更是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作为大湾区首次整体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赛事,开幕式落户广州、闭幕式选址深圳,34个大项419个小项分布于三地105个场馆,尽显协同之力。其中,自行车(公路)赛尤为亮眼,231.8公里赛道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香港、澳门、珠海,让“湾区一体”的图景在赛道上生动铺展。

十五运会自行车比赛现场
11月9日,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当来自粤港澳的三位火炬手同时擎起最后一棒火炬,灯火辉映间,掌声雷动,这一刻定格成粤港澳同心的时代剪影。
从广州越秀山的呐喊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的赛道,从澳门妈阁庙旁的火炬荣光到横琴的贴心服务,粤港澳以文化为魂、以体育为媒,让情谊在共鸣中升温,让力量在协作中凝聚。粤港澳三地将继续同心筑梦,共赴更璀璨的未来。

出品/许芳、柳剑能
策划/林朝晖、高志斌、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倪明、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陈忧子、王维宣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政企投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文中图片为政企或百度图库公开检索及配图,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侵删。


